2003年09月04日    深圳特区报  


龙岗的山岗犹如伏卧的巨龙,传说中厌倦天宫寂寞生活的仙女降落凡尘,四方飘游,看到龙岗这一带气候温和、水草丰茂,心生留恋而留居,群龙便环绕护卫,化作山岗。

神话传说必伴随着悠久的历史。据市博物馆容达贤副研究馆员介绍:考古发现,早在远古时期,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;春秋战国时期,龙岗先后是越国、楚国的属地;三国时期,经过吴国的拓展开发,龙岗一带人口渐多,日趋兴旺;宋朝末年,龙岗的主人,是现在横岗镇的荷坳乡人;到清朝康熙、乾隆年间,从梅县、兴宁、五华等地,迁了一些人来龙岗定居,1881年,正式命名龙岗……

为破译龙岗地名密码,我们的记者走访了龙岗十镇的土著居民和深圳市博物馆、市史志办的专家学者……带回了意味深长的地名故事。

平湖对“水”的渴望

平湖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(1522年),已经有480多年的历史。看到这个名字,记者起初以为这里有很多湖泊,谁知,其实正相反……

平湖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了平湖的来历:就像过去习俗中,一个人五行缺什么,就在姓名补上个字一样,早期的平湖包括三个村———伍屋围村、大围村、松柏围村,巧的是,这三个村的形状都极像动物:伍屋围村的地形,非常像一只螃蟹,大围村极像一只蚌,而松柏围村像一只虾!村民们认为,螃蟹、蚌、虾都是水生动物,必须有湖泊才能成活,而当时这一带地区的地势较为平坦,一无江河,二无湖泊,水资源较为贫乏,出于对水的渴望,人们就将此地称为“平湖”。

布吉客家话的发音

记者在探寻布吉的名称来历过程中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即使是上了年纪的布吉人也说不清楚“布吉”这一名是怎么来的,甚至望文生义地猜测,会不会是一个织布卖布的市场?

后来,记者从深圳市史志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得知,布吉得名,与俗称“布隔”有关。在300多年以前,在现在的铁路西侧,有一个莆隔村,因为客家话中,“莆”与“布”发音相近,到了清朝中期,逐渐被称为“布隔”村。清咸丰二年,也就是1852年,在村的南面建起了丰和墟。1911年,广九铁路通车,设了一个“布吉站”,“布隔”遂就称为“布吉”。

横岗刘伯温认“龙腹”

清朝初期,已经有横岗围村,是新安县县丞属地,到了嘉庆、道光年间,横岗墟建立,因为地形较高,山岗横卧于道,故取名横岗。

记者在横岗走访时,多次听到一个同样的传说:明朝的刘伯温带兵经过博罗时,曾经认为布吉、横岗、龙岗一带是“龙脉”,而横岗地处龙的中腹部,日后必会出现昌隆。

据这里的老人讲,以前,横岗人的房屋大多数是二进式、三进式的方形围墙结构,纵向式住房,要么没有窗户,要么窗户既小又高,建有天井,屋顶就沿着天井四角倾斜。这是因为这里的居民多为客家人的缘故。现在,这样的建筑已经不多了。

坪山原“东头岭山”

坪山原来叫“东头岭山”,市博物馆的容达贤先生介绍,至少在南宋时期,已经有大批汉人从中原南迁而来,在这一带生息繁衍,到清康熙二十三年(公元1684年)至乾隆四十五年(公元1780年),曾、张、黄、戴四姓的客家人,先后从兴宁、韶关、福建等地迁居龙岗“东头岭山”周围,即今日坪山大万世居、六联村一带。当地地势较为平坦,仅东南部有一个较高的田头山,其余均山丘,较为低矮,故起名“坪山”。

闻名的“大万世居”是坪山人的骄傲,又称“大万围”,它是曾姓客家人于乾隆五十六年(公元1791年)所建,当时五代同堂,是难得一见的、颇具民族特色的古代园林式客家民居建筑群,被列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记者从曾氏《联记家谱》中得知,曾姓客家族人祖籍山东,后迁居江西、广东兴宁、新安黄洞,再到龙岗坪山。

坪地圩地低平
坪地因四面环山,中间平坦,是芳草叠翠的川地,而得名。据市博物馆的容达贤先生介绍,在坪地金鱼岭山岗遗址采集到的文物表明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、繁衍,到了南宋末年,为了逃避战乱,大批的中原居民辗转南迁,到了这里,与当地人融合。

坪地年长的居民告诉记者,过去的坪地人住的都是“围笼屋”,外形像个古堡,高墙翘檐,为的是易守难攻,有的四角还设有瞭望放哨的阁楼,抵御入侵。不过,现在坪地的年轻人则跟记者一样,只能在想像中复原“围笼屋”。

南澳蓝色的海湾

“澳”,是指“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”。南澳因三面环海,海水特别蓝绿,旧称“蓝澳”,又因“蓝澳”地处大鹏半岛的最南部,因此取谐音,易名为“南澳”。在清嘉庆年间,就有南澳村。

这里银滩秀水、奇峰异石比比皆是。风光秀丽处总有传说,南澳居委会的工作人员,就给记者讲述了两则:

“七娘山”在南澳中部,海拔876米,除了七位仙女到此游玩的传说外,还传说:古代一位皇帝带着7位娇娘,被叛军追到山顶,山下有一小船,只可坐7人从海上逃生,美丽而勇敢的七娘子主动留守7座埋藏珍宝的山峰……

南澳还留着“仙人脚印”。“左脚印”在海滩的一块花岗石上,“右脚印”则在西面约2海里的另一块石头上,“脚印”长约21厘米,宽9厘米,深2厘米,小巧玲珑。据说“八仙”中的吕洞宾、铁拐李、何仙姑云游大鹏湾,吕洞宾和铁拐李以石为棋子对弈,何仙姑不会弈棋,就在旁边仙鹤独立,练起功夫来,因观棋的水族围拥,就行至2海里之外的石头上继续练功,留下这两只脚印。

葵涌生水葵的河汊

葵涌历史悠久,在这里曾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罐等文物,发现了宋代的墓葬,表明很早就有人在这一带居住、繁衍。在古代,这里河流交织,长满蒲葵,得名“葵涌”。

深圳东部有不少叫“涌”的地名,许多在深圳住了多年的人,都不太明白“涌”是什么。其实,“涌”是东部乡民对入海河段的特有称呼,海水涨潮时,潮水涌入河段,使河段变咸,乡民习惯地称之为“涌”(音“冲”)。

以“涌”为地名的,还有不少。七娘山的南面,有两条较大的河流奔涌入海,因东、西侧各有一条,于是两处乡村分别得名“东涌”、“西涌”(均属南澳镇)。

葵涌有个“沙鱼涌”,顾名思义,与鲨鱼有某种联系。原住民世代以捕鱼为生,因为以前该村落周围经常有大鲨鱼出没,因此得名。

坑梓”老坑”故里

记者听容达贤先生说,坑梓有一著名的黄氏围屋群,分布于坑梓镇的东部和西部。黄氏一世祖于明清之际,由梅县迁居坪山江边村,二世祖于清康熙三十年,携3子迁居到坑梓老坑的祠堂街,三世祖仍住老坑祠堂街,育有9子,后分居草堆岭、对门岭等地。

“坑梓”得名与老坑有关。据坑梓居委会黄先生称,老坑因三面环山,居民住在中间的一个大坑上而得名。相传,坑梓镇城内以及沙梨园一带的村民,就是从老坑村的老祠堂分出的,所以史称“坑子”,意即“老坑村的子孙”,又因“子”与“梓”同音,后人遂改“坑子”为“坑梓”,意寓“老坑”是故里。

坑梓黄氏客家宗族子孙繁衍、后世族众渐多,逐渐形成黄氏围屋群,黄先生告诉记者,这些围屋现在几乎都没有住人,其中有个叫龙湾世居的,还在不久前申报了省级文物保护项目。

大鹏半岛地名中的硝烟

大鹏半岛像一道屏障扼守在深圳市的东面,与香港咫尺之隔。

这块红土地上曾演义过抗倭———抗英———抗日等历史事件。许多地名成了侵略者侵略中国和大鹏人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历史见证。

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,英、日侵略者曾先后占领或部分占领过大鹏半岛。大鹏人在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峥嵘岁月中,抛头颅,洒热血,谱写了一页页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,也在地名上为后人留下了珍贵难得的见证。

■帝国主义侵略者罪证

英管岭:位于大鹏镇水头村大鹏湾畔,因被英侵略者占领过而得名。

洋寨:位于南澳镇水头沙村附近,因当时英军占领后曾在此建军事设施,后人遂称之为“洋寨”。

打烂洋船:位于大鹏镇岭澳村海边,因侵略者掠夺财富逃跑时,船触礁沉没于此而得名。

杀人桥:大鹏王母村境内。1942年大鹏半岛沦陷,日本侵略者强迫当地百姓运送军用物资,百姓以在此桥头休息与之对抗,日本兵把众多百姓枪杀在桥下。

■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地名

大鹏守御千户所城:大鹏镇王母圩东4公里。明洪武27年(1394年)广州左卫千户张斌为抗击倭寇而建。

烟卷仔:位于大鹏镇岭澳村东1.4公里处的海滨。明清时,大鹏人为了抵御侵略者。在此建有“烽火台”似的建筑用以瞭望、报警。

墩仔:在大鹏镇王母村和水头村各有一处。明、清时,大鹏人在此建有“烽火台”似的建筑用以瞭望、报警。

碉堡山:南澳镇南农村境内。明清时大鹏人在山上建有瞭望、报警用的圆形建筑,酷似碉堡。

扯旗秃:在南澳镇东冲村境内。因明清时乡民在山顶挂一面旗,如有敌情即刻扯下,故名。

老炮台:在大鹏镇岭澳村境内。清时,村民为抗击英军而建。

龙门:在大鹏镇下沙村境内。清时村民为抗击英军而建的防御设施,就是建于坳口的石门。

大鹏

仙女鹏飞、龙子敖鹏

大鹏镇是传说中大鹏鸟栖息的地方。得名是因为境内的大鹏山(也就是七娘山)。72岁的赖阿婆在大鹏镇生活了一辈子,她告诉记者,很小的时候听老辈人说,曾有七位仙女游玩到此,像大鹏一样盘踞在海上……“展翅乘风气,扶摇直上九万里”的大鹏,竟是仙女的化身。

大鹏古城东门外有一驰名中外的大鹏龙井,井水冬暖夏凉,清润甘甜,当地居民视为珍宝。上世纪30年代的港澳凉茶档,也以“专卖大鹏龙井水”的招牌招徕生意。

关于龙井,有一个悲壮的传说:明朝鹏城竣工之日,忘谢神恩,玉帝大怒,三年不给鹏城降雨。地裂河干,林枯粮尽,鹏城百姓苦不堪言。第三年的端午节,南海龙王的三太子敖鹏,不顾龙王劝阻,给鹏城降雨,并与玉帝派来的二郎神激战,负伤后滚落鹏城,头朝大海,化作“龙头山”。山脚下,一脉甘泉喷涌而出,就是“龙井水”。

记者在东山寺看到,龙井已经给修葺一新,周围砌上了花岗岩石壁,以一道石槽引水。虽当地的民众早已用上了自来水,但见义勇为的神龙仍旧得到人们尊敬。 


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!